
牛奶撒到桌子上,他就瞬间崩溃大哭。玩具倒下了,他哭。拖鞋穿反了,他还是哭。一开始,我还很有耐心地安慰他,告诉他没关系,擦一擦就好,扶起来就好,穿正就好。但是,他反复因为小事哭泣,我也开始失去耐心,说出那句我们常说的:“这有什么好哭的?”他听后,哭得更凶了。
在和群里的妈妈们聊天时,我发现很多孩子到了四岁左右,都会经历一个阶段:特别敏感,容易哭闹,对妈妈特别依赖。这种情况虽然让人难以忍受,但却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,对他们的情商发展具有关键意义。那么,让我们来了解一下,这些爱哭的“小火龙”们都在经历什么吧!
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了以下反应,那他可能正在经历这个阶段:·孩子会用亲吻、拥抱来表达:“妈妈我爱你”。·因为你的批评和一个眼神而泪流满面。·感受到委屈,比如被误解,或者遭遇挫折。·已经过了入园焦虑期,却又突然不想离开妈妈。
孩子进入“情感敏感期”是一件既让我们欣喜,又需要我们重视的事情。孩子们开始拥有更丰富的情感,逐步理解亲密关系的含义,对于爸爸妈妈的不舍,转化成了充满亲情的爱意。比如,我的孩子就会时不时地抱着我深情地说:“妈妈我爱你。”也会对爸爸说:“爸爸我很想念你。”
同时,他们对情绪的感知力也会变得更敏感,比如弄坏了玩具,可能你只是一个眼神,孩子就已经开始哇哇大哭。这时候大人可能会想:“你弄坏了还哭?”但孩子感受到的,可能是一种悔恨、害怕、伤心混合在一起的强烈情感。
我的一位朋友形容自己对五岁女儿的态度,用了“小心翼翼”这个词。因为她实在是太“玻璃心”了,幼儿园接园迟到了两分钟,孩子回家哭了一小时。赶火车时,催促了一下,结果到了车上还在哭。朋友感叹“真是一天三炸毛”。在“情感敏感期”,父母往往会觉得太烦太心累,但它对于宝宝们“情商”的发展却具有重要意义。
第一,孩子需要理解更丰富的情感。在三岁前的婴儿时期,孩子的世界其实是以家庭为中心的。这个世界中,有爱他关心他的家人,没有压力和规则。再加上孩子的自我中心,他们能感知到的情绪还比较简单,比如单纯的愤怒、快乐等等。然而四岁后,孩子的世界在慢慢扩大,因此就有机会体验更多复杂的情感。比如去幼儿园时对家人的不舍,比如遇到挫折时的沮丧,做错事时的懊恼等。这时的敏感,恰恰是为了更好地体验。
第二,孩子开始学习运用情感的力量。随着接触的人越来越多,孩子跟人的互动经验也多了起来。这时候他们会发现,自己的情感可以有效的影响别人。同样也可以感受到别人的情绪和感情对自己的影响。最典型的就是当妈妈情绪不好的时候,孩子可能比以往更爱哭更爱闹,实际上是我们的情绪影响到了孩子。
第三,孩子需要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。这个阶段孩子的“敏感”也是为了能够快速学习控制情绪,尽管脑科学研究表明,直到25岁他们的前额叶皮质才能发育完全。但学习控制情绪,早在4岁左右就已经开始了。
孩子是否能够拥有丰富而细腻的情感,是否能够顺利地表达爱接受爱,是否能和别人建立起持久且健康的亲密关系,换句话说,是否能拥有较高水平的“情商”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“情感敏感期”是否得到充分发展。因此在对待孩子的“无理取闹”上,爸爸妈妈可以试试这三招。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,越是你忙你着急的时候,“熊孩子”越是爱哭闹。这时的我们,不是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,就是愤怒地责骂孩子。无论是哪一种,其实都是对他们情绪的无视和否认。
首先,我们应该期望自己的需要能够被理解,被不断地满足,但是不应该期望他们的欲望和一时的念头总能被满足。
其次,用“小幽默”帮孩子建立强大内心。当情绪敏感期的孩子遇到挫折而崩溃时,除了及时接纳他们,你还可以试试我的这个方法:用幽默化解负面情绪。我的孩子喝牛奶时,打了个喷嚏,牛奶洒得到处都是。他哭闹起来,我安慰完他,看他还是有点懊恼,就讲了个牛奶胡子的笑话,还给他看了镜子里狼狈的自己。这样几次后,我发现他自己玩玩具时,也渐渐学会了用“自嘲”或“幽默”来化解尴尬和沮丧。
最后,试试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和应对情绪。因此,当孩子因为小事而哭闹时,正是我们教授“情绪使用方法”的好机会。不妨深呼吸一下,试着站在他的角度去接纳去安慰。如果一时没忍住训斥了孩子,事后也别忘了好好道歉。